【资料图】
走进位于广德市的安徽一飞重工有限公司车间,只见生产线上伺服液压机正在运转,将一件件毛坯原材料挤压成汽车零部件。“前几年,受海外市场影响,公司经营状况不好,在亩均效益评价中曾被评为C类企业。”企业负责人介绍。2020年,一飞重工亩均税收仅1.4万元。当地加强“亩均论英雄”评价结果运用,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,提升低效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。一飞重工主动处置空闲用地37.8亩,并利用出让土地资金进行技改,去年税收、销售均翻番,亩均税收提升至10.7万元,亩均效益评级提升为B类。
让每一寸土地产生更高价值,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。早在2018年,宣城市就借鉴苏浙等地经验,在广德、宁国和郎溪探索开展“亩均论英雄”试点,并于2020年在全市全面推广。2022年,宣城市出台亩均效益评价实施方案(试行),完善评价办法和差别化政策,推进亩均效益评价提档升级。2018年至2022年,宣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.9%。全市2021年度参评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同比增长25.8%。
精细的数字化管理,是有效开展亩均效益评价的基础。宣城建成市县两级亩均效益评价平台系统,实现数据实时共享。建立工业企业“数字地图”,多维度归集企业基础数据与动态数据,详细掌握用地、用能、产出等相关信息,开展分产业、分行业、分区域、分园区多层次数据分析,为精准服务企业、合理制定产业支持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等提供重要参考。同时,还设置单独模块,建立工业企业低效用地数据库,动态更新。
提升亩均效益,既要靠企业自身努力,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强分类扶持引导。宣城市对龙头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规上企业实行雁阵式培育。依托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和市县两级亩均效益评价平台系统,摸排产业链发展现状,梳理产业链关键链主企业及上下游资源分布,推进优质资源要素向高效益、高产出、高成长性企业倾斜集聚,培育一批产业带动大、市场影响力强、具有竞争力的链主企业。宁国市设立“亩均英雄”奖项,连续4年共56家次企业获表彰。广德市近3年用于扶持亩均效益A、B类企业发展资金共计1.2亿元。
规模化是现代工业的基本特征。以采集的规下工业企业数据为参照,宣城市精准对接、高效服务,对不同行业、不同规模的小微企业实行差异化服务,采取帮扶培育、改造提升和引导转型等多种方式,有序推进企业入规。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由2018年的1491户增加至目前的2140户。
分类施策,处置工业企业低效用地,是提升亩均效益的重要手段。宣城市出台批而未供、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处置攻坚行动实施方案,结合亩均效益评价结果,明确工业企业低效用地整治标准和条件,开展全域拉网式排查,逐企业、逐项目制定处置方案,建立梯度联系机制、问题交办机制、定期会商机制,采取政府收储、提质增效等方式稳妥有序推进分类处置,不断提升亩均效益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。今年1月至5月,完成120户企业(项目)、5832.6亩工业企业低效用地处置。
宣城市广源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水稳材料生产项目,用地以前属于一家纺织器材配件企业。因原企业能耗高、污染大以及亩均效益连年不达标,被评为低效用地。宣州区水阳镇政府积极联系广源道路材料公司,嫁接利用,盘活此处低效土地。“用地问题解决了,大大加快项目落地速度。新项目预计年底投产,有望实现年营业收入1.2亿元以上,亩均产出约350万元。”广源道路材料公司负责人介绍。
优化资源要素配置,推动工业转型升级。“我们将围绕提高工业企业亩均效益总目标,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体系,健全差别化政策体系,创新服务体系,持续深化‘亩均论英雄’改革,努力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。”宣城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。( 本报记者 汪国梁 本报通讯员 汪 洋)
(本报与省亩均办共同开展“亩均论英雄 为企优环境”有奖征文活动,来稿篇幅以1000字至1500字为宜,请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,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邮箱wglnju@163.com,截止时间为8月底。)